《河口人》百年漁村 遇上驕傲城市
2007 金穗獎最佳紀錄片 入圍
2006 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競賽入圍
2006 南方影展 競賽入圍
有個村子叫八仙,在岸上就看得見臺北101,順著潮水就能直通臺灣海峽,河海交會的先天條件,滋養了這個百年漁村,但城市與海洋間的矛盾位置,讓河口人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文明造就了城市光鮮的樣貌,卻混淆了河口人對河流的想像,阿公回味著爽口的赤翅仔,爸爸則對烏魚的油味作噁,而孫子卻想把河邊撿來的死魚放生.....
片長:62分鐘
類別:紀錄片類
級別:普遍級
語言:國語
基隆河口的漁夫--洪淳修的記錄片「河口人」
幾十年前,基隆河流域算是個魚米之鄉吧. 當時良田四處而魚蝦滿盈, 漁夫上船不用帶水也不須攜帶食物,因為基隆河水隨處可飲, 而魚貝隨時可得. 雖然這種景像到今日不過是田園牧歌式的幻想, 但是並不代表基隆河不再有漁夫了, 相反的他們仍然在實行漁撈作業, 只是處境越來越艱難.
洪淳修用了三年的時間,記錄了基隆河口八仙區域壹個三代同堂的漁夫家庭的生活和想望. 這些影像明白的顯示出, 雖然基隆河整治多年, 但是有用的漁獲量仍然是越來越少(當然河裡是有不少能在此惡劣環境生存的烏仔魚,不過清況稍壹變差,這些魚類也難逃厄運), 且而河岸汙泥的情形也沒有改善. 市政府的年度疏濬計畫反而使河底的文蛤活埋在汙泥之中,也讓漁網沾滿汙泥而無法再度使用.(這就是令人佩服的河拋工法, 他們把淤淺河道的汙泥挖起後直接傾倒到河道較深的地方, 但是在潮流這麼大的基隆河口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副作用). 這家漁戶正如在臺灣所有被中國廉價漁工所打擊至絕境的漁民壹樣, 絕不希望他們的下壹代再從事漁業.
這家漁民的第壹代說出他當初從事漁業的初衷, 十足反應了時代的背景. 他認為當時地主對於佃農的壓迫太甚,而他不願意接受這種壓迫而不去租借土地耕種,轉而成為漁夫. 我想這應當是住在臺灣的人們基本的精神, 不管是在第幾世紀前來,不管是前來開墾新土地,還是前來漁撈, 而最終定居於此的人們, 都是為了追求壹個自由而不受壓迫的新天地吧. 從影片中看得出他並不以自己是漁夫而感到自卑, 相反的, 我想他對於自己脫離了那個壓迫的體系成為自由的漁夫而感到有些自得吧. 但是他的下壹代, 也就是片中那位對現實極度不滿的主角(他也沒什麼可以滿意的理由), 就只能說自己未受教育,又沒有土地可耕種, 因而只好在這個充滿垃圾的基隆河口捕魚謀生了, 他對於自己身為漁夫的看法,如果不是自卑的話,也是十分的無奈了, 自然了,他的下壹代--聰明而常考壹百分的兒子--不再可能會是漁夫了.
想想看,假如幾代以來,依賴河川生存的漁民,都無法對河川再有深厚的情感, 反而是在漁人碼頭上喝著咖啡,看著迷人的燈火的人們天天喊著愛護河川, 這是多大的諷刺! 然而這種觀光式愛護河川, 能夠產生多大的行動力去真正改良臺灣河川的體質呢? 今日臺灣愛護河川的活動也已經進行了十幾年了, 誰能說出倒底達成了什麼成果呢? 也許我們應當立下比較清楚的目標, 使河川對於人們是有價值的, 至少可以使得依賴河川的漁民可以有尊嚴的活著,而不要如影片當中必需在垃圾中挑鰻魚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