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筆觸,奠定了本片的基調。以這樣的不動聲色的展開,將觀眾帶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往日氣氛之中。歷史的輪轉體現在70年代的北京民居當中,匱乏時代的生活,觸目可見的地震棚(北京人為解決住房擁擠而使用的臨時居所),自然史、民生史和反映時代變遷的社會事件有機結合起來,展開時代的畫面,喚起觀眾的回憶。
本片規避了以中央性新聞、大事記代替城市個性化敘事。更規避宏大和過於豪放的風格,表現的,是具有獨特氣質的北京,以及北京人(包括原住民和各種類型的新北京人)的生活歷程,和歲月的體悟。壹個地點、壹個舞臺、壹段時光、壹群人、壹個故事,壹個壹個年輪的畫像細細展開,壹個家庭的歷年敘事的娓娓道來,如戲文般以16集的規模描畫出壹座城市和她的子民30年來走過的歷程。
《北京記憶》是全景性反映北京改革開放全過程的大型紀錄片。然而由於本片采用了獨特的視角——選定記憶與城紀錯落有致的表現平臺,既有宏大的背景,又充滿個案的生命體征。大時代與小屋檐的畫面編織,反映出了人們對改革給生活帶來變化的真切感受,體現了編導主創人員的追求。
《北京記憶》整合30年年輪中的公共記憶和各階層人士的親歷往事,描述和紀念這壹段歷史,表現改革開放30周年之宏大歷史背景的同時,更應註重講述北京人特有的記憶,在往事回溯中北京獨具的城市氣質和變革歷史。顯現本片的資源優勢和文獻價值。
這壹個30年,在整個華夏文明的歷史上,都是極為獨特而關鍵的斷代,它以覺醒、開放、變革為特征,確定了未來中國的歷史走向。北京的延展,特別是其國際化色彩的濃郁,是改革開放中國形象的標範,本片多處采用國外影像報道,傳達出北京魅力在世界範圍內的輻射。
本片用個體化、微觀化的手段,在大歷史的架構下,呈現出更多、更豐富、更接近事實本身價值含量的意義。如胡同生活模式在大時代沖擊下的轉型,如從傳統的居委會管理模式到社區自制顯示的公民意識和自主意識的成熟。如商品大潮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轉型(不僅僅是中關村奇跡帶來的成功示範),如消失的櫃臺 折射出的城市商業精神的變化。
集體記憶由無數個人記憶堆積而成,公共性正蘊藏於私密性之中,它們是壹條河流的兩岸,而不是兩端。我們可以隨意架設橋梁。本片將是把歷史還原到日常生活語境中去的開放性文本:以人性化、故事化、情感化的價值取向,呈現出宏大歷史的民間面和生活面——人本的關懷、人文的氣息。這部系列片選取的還是旅遊、飲食、購物、時裝、住房、出行、電視、通訊、健身、婚戀等10個視角,通過個人對不同時期的壹些代表性事件的回憶,從衣食住行擴展開來,展示了中國社會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揭示了半個世紀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發生的巨大變遷。
《北京記憶》第1集-京華春早
《北京記憶》第2集-金梭和銀梭
《北京記憶》第3集-夕照街
《北京記憶》第4集-日日夜夜
《北京記憶》第5集-綻放
《北京記憶》第6集-生活是多麽廣闊
《北京記憶》第7集-向遠方
《北京記憶》第8集-我愛我家
《北京記憶》第9集-北京人
《北京記憶》第10集-車輪上的夢想
《北京記憶》第11集-千裏之外
《北京記憶》第12集-消失的櫃臺
《北京記憶》第13集-東區西區
《北京記憶》第14集-在路上
《北京記憶》第15集-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