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2004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
入選2004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與最佳剪輯
獲金馬獎年度臺灣最佳電影工作者獎
獲2004年金穗獎優等影片
入選2005年法國巴黎國際民族誌影展
入選2005年以色列南方國際影展
簡介:石頭因多礦質而奇情幻化;臺灣因多族群而繽紛美麗「石頭夢」這部記錄片描述的是新壹代由中國大陸移居臺灣的外省籍榮民與 臺灣土地及原居民產生關系,並形成具有特殊文化現象之新移民社區的故事。片 中觸及敏感的「臺灣認同」與「中國認同」的議題。新移民究竟比較愛臺灣新家 園還是比較愛中國原鄉?不同的家國認同間有怎樣的情感拉扯?本片主角劉必稼 的經歷其實是臺灣代代移民的縮影。
簡評:《石頭夢》壹片的拍攝具有傳奇色彩。1965年,陳耀圻導演攝制了臺灣紀錄片史上第壹部具觀察性紀錄片內涵的真實電影「劉必稼」。片中主角劉必稼是個在1940年代在大陸農村被抽壯丁而隨蔣介石總統來臺的軍人,他在退伍前到臺灣東部河川地,辛勤地挑石頭開辟田地。「劉必稼」紀錄片當年發表時,在臺灣藝文界引起很大 的震撼。沒想到在「劉必稼」影片攝制完成的數十年後,胡臺麗因從事榮民研究 ,在花蓮木瓜溪畔的壹個農莊中驚喜地發現了劉必稼的身影,於是開始以攝影機 紀錄這個由外省老兵與他們來自臺灣不同族群的妻子及兒女所組成的新移民聚落 。劉必稼娶了具有阿美族和平埔族原住民血統的寡婦,並收養了她的兒子。父與子、生與養、原與漢之間有怎樣的差異?有無難解的情結?“石頭“是本片最重要的象征,將辛苦在石堆中開墾的劉必稼這壹代,和喜愛撿拾與玩賞石頭的劉必稼兒子這壹代連系起來,同時映現了臺灣政經社會的變遷。劉必稼和他的家人如同玫瑰石般外表黝黑平凡,內裏卻蘊含瑰麗高雅的景致,在片中悠遠質樸的古琴聲伴隨下,與溪流浪花共織夢想。本片並提示:石頭因含多種礦物質,幻化出美麗的內在風景;臺灣因擁有多元族群,才展現出強韌的生命與豐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