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俠片的形式描述中國近代史中悲壯的壹頁,非壹般仇殺內容的同類電影可比。
楊凡、狄龍、趙長軍分飾清末三名重要人物:大刀王五、譚嗣同、袁世凱。三人壹齊上京成立“強武學會",希望在民間培養壹批有誌之士重振國運。
由於聲勢日壯,奕親王趁機拉攏王五,造成譚、袁二人因立場不同而產生矛盾。袁後來更倒戈相向,令譚被困獄中。王五欲拼命相救,遭譚拒絕,堅持以身殉國。於是王五重拾昔日大刀,直闖袁宅行刺。
揮不掉英雄淚,忘不了家國恨,
喝不盡杯中酒,唱不完別離歌,
放不下手中刀,殺不盡仇人頭。
這是壹部生不逢時、票房慘敗的電影,制作投入1800萬元,在香港上映九天,票房僅僅約100萬元,致使身為監制和投資人的羅維先生不得不宣布破產,抒寫了香港影壇“壹片傾家”的悲壯之舉。在李連傑銀幕大踢無影腳的年代,在林青霞大耍葵花寶典的時代,在張曼玉在龍門客棧屋頂赤裸著身子唱著“紅蠟燭紅白蠟燭白”的年代,本片被眾多的新派武俠片淹沒了。
二〇〇九年,也就是《壹刀傾城》拍攝後的第十六年頭,香港電影人奉獻了壹部與《壹刀傾城》相似的經典制作《十月圍城》,在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評選中傲視群英,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最佳動作設計、最佳原創音樂、最佳美術指導等8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壹舉登上經典的殿堂。
分析這兩部電影,它們都講述大變革時代多難的奮鬥的民族歷史,但它們沒有《建國大業》那般的政宣說教色彩,它們壹樣好看耐看,壹樣包含深情,令人深思、希噓、感懷。值此《建黨偉業》上映之際,我想跟大家分享中國近代史這悲壯的壹頁。